【北京性息】【北京性息】【北京性息】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。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形势、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,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,深圳经济发展逆势前行。去年深圳GDP达到2.77万亿元,在内地城市排名第三,在亚洲城市排名前五;人均可支配收入6.49万元,增长3.8%,与经济增长同步。 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和重要基础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深圳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,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,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,不断深化改革,优化环境,激发活力。一批新经济、新业态、新模式蓬勃发展,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经济基础决定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质量和质量。 “十三五”期间,深圳GDP年均增长7.1%,高于全国、全省增速1个百分点以上;与此同时,经济效益持续提升,人均GDP和地区生产总值均居内陆城市前列。每万元GDP建设用地从2015年的5.6平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3.6平方米,单位GDP能耗、用水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最低。 在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的背后,深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,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跃居全国城市首位,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大关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上述指定产业的70%以上,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70%以上。 目前,深圳拥有战略性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、现代服务业和优势传统产业“四向纵队”,成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和标杆城市。2020年,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10272.72亿元,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7.1%,占比全国领先。 一批创新型R&D企业为经济注入强劲动力,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深圳创新实施重点行业“链长制”,组织实施8批87项重点技术攻关项目,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;新增11个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,是过去入选人数最多的,共28个;建成5G基站4.7万个,在全国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;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00余家,总数1.86万家,位居全国第二。 创新能力实现新跨越 创新是时代的脉搏,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。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实践中,深圳充分激活开放创新的“动力源”,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。 创新发展水平快速提升,成果转化体系日益完善。2020年全市专利授权量22.24万件,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.02万件,连续17年位居全国第一。累计建成重点实验室、工程研究中心、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2693个。 加快高水平创新机构集聚。鹏城实验室加快推进,深圳湾实验室、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纳入国家战略科研平台建设体系;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、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获批建设,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启动运行,累计建成12个基础研究机构、11个诺贝尔奖实验室、2681个创新载体。 创新生态的可持续优化。全社会R&D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.93%,保持领先地位;率先启动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新试点,成立全国首个知识产权金融全服务联盟。知识产权专利质押融资金额达82.3亿元,居全国第一;国内最大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已翻倍至100亿元。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通过积累维度的优点来建立发展的基础。 2018年6月,深圳首批应届大学毕业生引入“第二批”改革,实现“零跑腿、零排队、不开会、自动审批”;去年8月,在“二批”服务实践的基础上,全市率先推行“信用审批”新模式,构建“二批+信用审批双轮驱动高效服务”新格局 深圳改革开放的步伐从未停止。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、区域国资国企改革、创业板及试点注册制改革、住房供应和保障制度改革成效显著,机构改革顺利完成,工程建设审批和预算管理改革取得新突破。 水深使鱼快乐,强城使贾星快乐。营商环境是发展的重要基础,是区域竞争力的所在。深圳在全国大中城市商业实体数量和创业密度排名第一。在重点城市营商环境评价中,深圳排名全国第二,18个指标领域全部成为国家标杆;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《2020年万家民营企业营商环境评价报告》中,深圳荣获“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”第一名。今年,深圳再次发布营商环境4.0改革政策,提出26个领域222项改革任务,勇闯“无人区”,率先在全国开展商事登记行政确认制、独立公平竞争审查等十项改革试点,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按下“加速键”。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,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深圳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快。龙华、坪山、光明三个行政区已经建立,15个“二线海关”大门全部拆除。深汕特别合作区探索“飞地”发展模式初见成效,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重点区域建设全面提速。 |